夜
小
中
大
只要是人,便都會有七情六慾,便需要進食飲水。
很多事情可以依靠意志來克服,心中的恐懼、艱苦的環境、難耐的氣候。
但是唯獨進食飲水卻是身體的必須,若是不進食飲水,再堅強的人都無法堅持下去。
因為那是生理的需求,是自然的規律,這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行軍作戰,必須要充足糧食補給,才能保證軍隊的戰力和軍心的穩定。
官渡之戰,袁紹麾下有精兵強將無數,軍力遠勝曹操。
但是烏巢一敗,使得軍糧盡喪,因而引得全軍震動。
最終十餘萬袁軍兵敗官渡,贏得倉皇南顧。
軍隊後勤補給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若是沒有充足的糧食供應軍隊,對於一支軍隊無論是士氣還是體能的影響都是十分之大。
而後勤補給,在沒有飛機火車,甚至連道路都比較落後的的古代卻是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漢書·主父偃傳》有云:「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
「又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蓋天下始叛也。」
當初秦始皇要征討匈奴,但是丞相李斯卻是勸諫始皇帝暫時罷兵的言語。
讓天下飛速運送糧食,從很遠地方調集糧食,率三十鍾而致一石,即運三十石的粟米,只有一石能運到,
男子拼命耕種,滿足不了糧餉之需,女子努力紡織,滿足不了帷幕之求。
百姓財窮力盡,孤寡老弱不能養活,路上死者相望,因為這個緣故,天下必定會發生叛亂。
三十石粟米從內地運送到邊疆只剩下一石,確實是有些誇大,也不準確。
畢竟糧食發起之地有遠有近,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糧食在路途之上的損耗確實是相當巨大。
漢魏時期的屯田制,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軍戶制度雖然用意不同,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錢糧。
府兵制解決的是穩定的士兵來源問題,屯田制解決的是糧食補給問題。
而軍戶制則是想要解決了兩者的問題,只不過前期制度剛剛確立的時候還行,但是隨着時間推移,這項制度便開始崩壞,魚和熊掌終究是難以兼得。
大軍的人吃馬嚼消耗巨大,而在運輸途中的消耗則是比其大軍的用度還要更多,這便是問題的所在。
許安手中戶部的文書清楚的記錄着這些軍糧的損耗。
從涼州運送到西域的軍糧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九成之多。
許安回憶了一下曾經看過的戶部文書,還有中軍府遞交上來的軍費支出,糧草用度。
往日裏那些被他忽略的數據,在此時全都湧入了許安的腦海之中。
大明曆一年,中州各地發生的天災人禍,使得糧食減產,幾乎顆粒無收,還調動了涼州、并州的儲備糧,甚至還調集了一部分來自於漢中郡的糧食援助中州,這才艱難的撐到了第二年。
第二年沒有多久,中原大地情況突變,青州魏軍失利,隨後漢軍突然北伐。
北地中部鮮卑單于蹇曼狼子野心,蠢蠢欲動,欲要吞併東部鮮卑,一統鮮卑。
為了應對這樣危機的局面,許安選擇親領大軍東征河北,同時命令呂布隨時準備出兵進攻鮮卑,穩定北地局勢。
因為之前的原因,導致存糧不足,許安因此下令在各地在民間徵收糧食,以銅錢金銀和債券兩種形式徵收,所謂債券也就是欠條,憑藉欠條可以換取同等數量的糧食,或則是抵消同等數量的田稅。
而這些徵收上來的糧草,有八成是供應處於在北地的呂布軍,只有僅僅兩成是用於供應東征的大軍。
繁陽之戰戰勝後,明軍逐步接管了整個河北之地,河北之地的存糧錢財也自然被明軍所得,內地駐軍消耗的糧食損耗不大,因此到後期呂布在北疆作戰之時,并州所有的錢糧都在支持出塞軍的作戰。
三郡烏桓和上谷烏桓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