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聖駕一行回到迎賓會館用過午膳,稍事休息之後便開啟了下午的行程。按照預定計劃,今天下午皇帝要到天津港的商貿區好好看看。
天津一地因漕運而興,在唐中葉之後就成為重要的水陸碼頭,但若論及建城,則天津的歷史不算太久。在風起雲湧的明初,天津才如同一顆新星,在歷史的天空中悄然升起。
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這個決定性的日子,天津正式設衛,這不僅標誌着它作為一座城市的誕生,更預示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據說,天津設衛與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密切相關。說是朱棣在渡河前往滄州時,認為此地是「天子經過的渡口」,故賜名為「天津」,並築城鑿池,設立衛所。
彼時,由工部尚書黃福、工部左侍郎張思恭、平江伯陳瑄等人負責修築天津城。初期,天津城為一座主體為夯土的土城,後經歷多次修葺,逐漸演變為磚城。
由于靖難之役導致天津周邊地區人口大量減少,為了恢復和發展天津地區,朝廷開始大規模移民。移民主要來自南京、淮北、蘇州等地,以及山西、山東、北直隸、河南等地的民戶。
這些移民為天津帶來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紛繁的文化。隨着移民的湧入,天津地區的人口逐漸增長,形成了連片的居民點,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着城牆的巍然聳立,天津城逐漸從一片荒蕪中甦醒。南京的溫婉、淮北的堅韌、蘇州的雅致這些元素在天津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貌。
經濟的繁榮緊隨其後。天津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迅速成為漕運的重要樞紐。商船往來不絕,貨物堆積如山,市場的喧囂聲此起彼伏,整個城市洋溢着勃勃生機。手工業者在這裏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他們的巧手製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遠銷四方。
然而,在經濟繁榮的同時,天津作為京師的門戶也始終面臨着嚴峻的軍事考驗。在大明前期,這裏是京師的後盾之一,天津三衛是京師的重要應急兵員儲備。在大明中期之後,隨着倭寇的侵擾愈發猖獗,這裏又成為京師防備倭寇的重要口岸。
因此在有明一朝,朝廷一直在此派駐重兵,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以確保京畿重地的安全。城牆高聳,炮台林立,這些冰冷的石頭和漆黑的炮管見證了許多的烽火,也守護着天津及其背後京師的安寧。
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天津的行政管理體制也悄然發生着變化。從最初的軍事管理為主,逐漸過渡到軍民分治,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為天津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座城市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成長,尤其到了高務實向高拱提出允許民間在沿海地區建立私港之後,隨着京華大力投資天津私港,繼而又成立北洋海貿同盟,作為這個超級商業同盟實際上的「母港」,天津在短短二十餘年的時間裏快速發展成為大明北方頭號巨港,即便在整個大明而言,它也是舉足輕重的商業和貿易中心。
此次聖駕南下不僅要封禪泰山和拜謁孝陵,根據高務實的前期規劃,皇帝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儘可能的向全天下展示自己親民愛民的聖君形象。
既然如此,天津港這樣一個在實學派理論實踐之下成長起來的標杆城市,自然而然就是他必須視察的對象。而據一些小道消息傳言,京華報業旗下的幾份王牌報刊都已經派出得力筆桿進入隨行隊伍,準備對天子此行中的一些符合聖君形象的言行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與造勢。
這日下午,在天津港商貿區的一角,一家南洋香料館的門面正散發着濃濃的異國情調,它的門前懸掛着色彩斑斕的旗幟,隨風輕輕擺動。店內,貨架上整齊排列着各種香料,從丁香、豆蔻到胡椒、肉桂,每一種都散發着獨特的香氣
,讓人仿佛置身於南洋的熱帶雨林之中。
萬曆天子朱翊鈞在高務實和天津三大主官的陪同下走進了香料館,其餘隨行人員因為店面大小的緣故只能滯留門外。店內的裝潢典雅而富有南洋特色,牆上掛着許多精美的藤編工藝品,角落裏擺放着幾盆翠綠的棕櫚植物,為店內增添了幾分生機。
天津港商貿區的所有人都知道今天下午需要迎接聖駕,甚至早在數月之前就開始進行簡單的禮儀和其他訓練。此刻,店主見皇帝駕到,連忙上前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