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ps:本章是描寫李曜「新儒學」理論的最後一章,下一章開始「秦王變法」,對這一章儒學理論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
------------------------------
蠟燈下,大唐新晉的隴西郡王李曜正在奮筆疾書,上好的白麻紙上寫滿了他王右軍風格的字跡。如果將他身旁放着的稿件全部整理起來,會發現最開頭的一頁,打頭三個字是:新儒論。
按照李曜幾年前就已經做好的規劃,當他一旦有機會影響朝政動向之時,則要開始進行新儒學的傳播,為接下來準備進行的變法改良做準備。如今時機已經成熟:作為河中節度使,吞併了原先同華節度使的關中最東面一塊,坐擁潼關天險;關中第一強藩李茂貞以被自己打殘,其割據地盤被自己拿下一半左右,如今邠寧、保塞、天雄三鎮已經由河東集團中與他最為親密的三名兄弟執掌,而且這三鎮與河東路上連接也要經過河中轄地,河中的地位毫無爭議。
變法,絕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可以說干就干。沒有民心思變的局面,沒有正確的變法思路,沒有足夠的政治基礎,沒有預先的物資準備,沒有完整的變法大綱,沒有推進的具體步驟,沒有執行的得力人手,沒有應變的提前預計,沒有……總之缺了一條,變法都幾乎可以說是等於自殺!
正因為如此,李曜才看似很突兀地號召進行了這次儒家學術大辯論,並且在辯論進入高-cháo之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準備昭示天下。這其中的用意是非常明確的——開風氣之先。
多讀一千多年的歷史,就多了一千多年的經驗教訓在腦中,李曜對新儒學的思考其實不是一天兩天,當初他那當了一輩子「教書匠」的祖父曾有頗多藏書,其中關于洋務運動時期的佔了四分之一。李曜印象最深刻的幾本書里,有寫曾國藩的、有寫李鴻章的,當然還有些袁世凱、孫中山的,其中寫曾國藩的某本書中,曾說曾國藩是近代新儒家的開創者。李曜那時候正是年輕氣盛之時,對任何「開創者」都很有興趣鑽研一番,於是也仔細找了些跟曾國藩有關的書看,順帶的,也就對所謂的「近代新儒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按照那些後世的主流看法,儒學的發展,大體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原始儒學時期。時間在秦前,以孔孟曾顏、荀子等人物為代表,創始人是孔子。秦朝在他們站在儒家發展的角度看來,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過渡王朝,它存在的時間短,儒學不僅沒有得到發展,而且還受到嚴重的破壞(焚書坑儒)。
第二階段是官方儒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當儒學作為封建王朝意識形態之後就正式變成了官方儒學,其形成的標誌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並延續下去。
在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後,其發展也是波浪式前進的。當佛教東來,佛學風彌,道教也乘時而興,儒學文化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和道學影響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儒學因為缺乏系統宇宙觀論證反而ri益衰弱,儒學缺乏形而上學論證的弱點也ri益暴露出來。但後世學者們認為這個問題到了唐朝,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唐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儒家經典占支配地位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於622年重建起來。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學者們出版儒家經典的官方版,重新校對和註解儒學。
第三階段是官方「新儒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到國人的歡迎,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在迎合國人的信仰得到了發展,人們對於形而上的出世哲學越來越感興趣。儒家受到佛道二教的影響,在儒學界也出現了xing命之學(宇宙本體論)的討論。xing命之學雖然在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中庸》特別是《易經》中,都有片段的論述。可是,儒家的形而上學一般人始終是不明了的,即使像子貢這樣的大弟子也曾經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xing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因此,對這些經典進行形而上的解釋,才能解決新時代的問題。儒學家們經過幾代努力,終於完成了對佛、道的改造和融合,創立了儒學為主,兼融佛道的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儒家文化的發展出現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