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尊敬的爵士,英國和美國都是說英語的,血濃於水。」
威廉·愛德華說出了一百多年前的名言,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炮台,觀戰的美軍在將領指揮下參戰,這就是血濃於水的由來。
可國家利益面前,哪有這麼多私人情感在內,艾倫威爾遜沉默片刻,「我和美國一部分人的關係很好,但這是涉及到天文數字一般的財富。再好的私交,也不能避免當前的尷尬局面,威廉部長,你也應該明白這一點。平心而論,我甚至都同意英美兩國合併,只要讓女王陛下成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就可以。但美國人會同意麼?」
見到威廉·愛德華沉默不語,艾倫威爾遜雙手一攤道,「你看,問題就在於這裏,英美是特殊的盟友,但畢竟還是兩個國家。我和美國的良好關係,也不可能彌合這種分歧,真是遺憾。」
這一次會議可是涉及到至少未來五十年的國際地位,很難說美國除了互聯網之外,到底比歐洲國家強在哪。但美國就是比歐洲國家都高出來兩萬美元的人均,貨幣的力量德法那種沒有得到過貨幣霸權的國家不了解,英國怎麼可能不了解?
要知道外匯儲備的概念都是英國提出的,時間都已經到了一九七六年年初這個節點,英國這麼多年都咬牙挺過來了,在這關鍵一步縮頭?
如果有選擇威廉·愛德華肯定不想放過英國,可是他也知道這件事不容易,這一次在其他國家到來之前的碰頭會,只起到了自說自話的用。
在英美雙方的人都離開之後,威廉·愛德華帶着冷峻之色,出現在了洛克菲勒和基辛格面前,輕輕搖頭道,「和預估一樣,我們過於一廂情願的認為,英國會配合我們,英國還着重的提到了日元的問題,不給日元一點份額,哪怕是百分之一。」
「英國只是受制於本土的總量有上限,不然說不定比蘇聯都難對付。」
洛克菲勒聽了之後感嘆,二戰之後美軍就應該想方設法賴在英國不走。
可那個時候,美國還沒有世界霸主的心態,這樣說也不全面,經濟上的心態已經有了,但軍事上還沒做好準備。
等着破敗的歐洲國家三請三辭呢,結果當然英國還是如願的把美國請了回去成立了北約,但最終也沒有給美國控制住英國的機會。
後來就是戴高樂執政把美軍從法國境內趕走,以及林林總總的事情,導致了英法兩國脫離了美國的掌控。
「毫無疑問,英國肯定看出來了我們的目的,想一想也順理成章,掛鈎大宗商品結算,正是三十年前英國的建議。只是我們當時有着最強大的黃金儲備,瓦解掉了英國的支持者。但現在的支持者並不容易找了。」
基辛格有一種已經有不少人出現的感覺,我感覺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裏。
美國最容易掌控的國家是日本,雖然還有韓國,但是韓國的經濟實力太小了,眾所周知英國一直抓着日本不放。雖然美國一直在英國和日本中間採取模糊政策,但英國顯然已經發現了日本和英國形成了劇烈產業競爭。
具體到英國的實力,也仍然是不可小視的,大英帝國的遺產堪稱豐厚,歐洲國家不管是法國德國還是意大利,都在一定意義上站在英國一邊。
那是當然的,英國在不是人,也不存在對法德意大利的壓倒性國力,美國那是真的有讓這幾個國家閉嘴的國力,英國固然不好,但在這種事上,這幾個國家還是傾向於支持英國。
另外一邊,首相和財政大臣還是很有信心的,都是主權貨幣了,英國更加依賴於良好的對外關係,這一次石油危機的站隊真的是沒錯,就應該站在阿拉伯聯盟那邊。
「要不是我,還有個屁的遺產?在賣乾淨了,還沒賣上價。」
艾倫威爾遜一臉贊同的聽着首相和財政大臣,表達着革命主義樂觀情緒。
比起一九四五年英國肯定是更強而不是更弱,雖然當時英屬印度還在,但英屬印度的產能和資源,絕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耗掉了,其實幫不上英國太多。
英屬印度最大的用,其實是讓英國不懼怕全面戰爭,可以在人力上對戰爭時期的英國進行補充,也就是讓英國不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