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石寶寨附近,還有個皇華城遺址,和夾川的神臂城一樣,也是宋元戰爭中南宋江防工程的一部分,不過這是所有山城中,唯一的「島型」城址。
南宋咸淳元年,忠州因為是度宗潛藩,而升成了咸淳府,把府治移到了這個島上,並且更名為「皇華」。
不過在三峽工程中,這個只能算作邊角,主要是先把要被淹沒的那部分區域拿洛陽鏟探一遍,具體地深入掌握了城址佈局結構和沿革變遷,現在都還輪不着做。
因此基金會都沒有去那個島,而是直接繼續沿江而下。
沿路經過萬縣,雲陽,就可以抵達三峽正式的入口——奉節。
萬縣的歷史非常久遠,夏朝屬梁州之地,商周,為庸國境域。春秋戰國先後屬於巴楚。
到了宋代,這裏先後屬於峽西路、川峽路、夔州路。開始成為巴蜀門戶,變成「萬商匯集,百舸爭流」的繁華之地。
不過屬於「三峽庫區文物搶救保護工程」的,在這裏只有一個武陵鎮的天丘墓群,一個唐初刺史冉仁才夫妻合葬墓。
現在已經出土了東漢灰陶庖廚俑,唐代青瓷胡人武士俑,戰國虎紋青銅戈、東晉龍飾石磨扇、王氏「日入千萬」銅方壺等珍貴文物。
但總體來說萬州在這方面的工程量不大,周至一行只在考察船上聽取了文保所的大致介紹,連船都沒下,不過從他們的嘴裏,也了解到這個地方的重點不在文保工程,而是接納移民。
去年國家正式頒佈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標誌着三峽移民的開始。
這是一個歷時十七年,遷徙移民一百三十一萬的巨大工程,其時間跨度之長,任務之艱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設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在這裏周至一行了解到,最終這上百萬移民里,大多數是後靠安置和本省安置,還有一些會遷到了魯、蘇、滬、浙、閩、粵等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江和沿海地區。
而處於庫區腹心地帶的萬州,將計劃接納動遷人口二十六萬多人,移民規模佔到了渝州總量的四分之一、庫區總量的五分之一,會成為三峽移民的第一移民大區。
現在當地幹部個個忙到飛起,因此周至他們都不好過多打擾,聽取匯報後匆匆離去。
雲陽就不一樣了。
雲陽和萬縣的歷史差不多,但是雲陽的重要文物實在是太多了。
這裏列入《全國文物分佈圖》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刻造像等文物就有一百四十五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保護單位三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六處。
而且大多都處於淹沒線以下,需要搶救性發掘或者遷移。
其中最大的動作就是張桓侯廟,將實施遠距離整體搬遷。
「樓台高倚鳳凰山,英烈勛名未易攀。天下三分扶漢室,軍中一怒釋嚴顏。蜀江波暖沙鷗浴,楚寒風清戰軍閒。千古傳布能重土,長留香火翠微間。」
張桓侯廟在民間被叫做張飛廟,但是其最早的名稱,其實是「顯忠廟」。
張飛有「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傳說,據說三國時期,關羽敗走麥城時,張飛正駐守四川閬中,驚聞噩耗後急令部將在三日之內掛孝出征,為關羽報仇。
部將范疆、張達不能如期復命,又懼張飛虎威,遂趁張飛醉臥之際將其殺害,並取下頭顱直奔東吳,將頭顱拋入長江。
當天傍晚,一老漁翁在捕魚時撈起了張飛頭顱,還有一罐黃金,夢中受張飛之託,將其頭顱葬於雲陽縣城對岸的飛鳳山麓,那罐黃金,就用來邀集窮苦百姓修起了最早的廟宇。
因為張飛大義大勇,歷來為百姓敬仰,這個廟修起來以後,每逢農曆
八月廿八張飛生辰的時候,大家都會紛紛前來舉行祭祀和廟會,漸漸形成了一定規模與影響,文人雅士到此也紛紛祭奠,留下詩詞歌賦,廟宇也一擴再擴,越來越大。
這裏也是三峽上一個重要的景點,國家重點保護歷史建築,船行江上,遠遠就能看到雄踞在江岸的巨崖上的建築群。
建築群背負濃蔭蔽日,萬木蔥蘢的鳳凰山、琵琶山,依山取勢,層層迭起,殿宇巍峨,氣勢恢宏。朱樓碧瓦倒映江流,火珠鷗尾直妝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