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中國足球和韓國足球,乃至歐洲足球的差距有多大?
這是高寒過去這些年最經常被人詢問的難題。
問題很寬泛,要全面地闡述清楚,說不定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可高寒往往都是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回答,很大,但又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大。
這確實是他的真心話。
如果是以球員的技術功底來看,中國和韓國的差距真的並不大,這從很多韓國國腳在中超的表現就能看得出來,甚至有些中國的球員到了歐洲去,也同樣不比歐洲的球員差多少。
可為什麼無法立足?
原因很簡單,一名球員要融入一支球隊,並不僅僅只是靠技術,還包括技戰術素養,踢球的思維以及參與比賽的種種細節,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技術反而並不重要。
簡單點說,中國的球員技術功底不錯,但不懂得比賽。
這就涉及到了整個職業足球產業配套的問題。
無球跑動的問題,高寒之前就說過了,而在這一場中韓對抗的關鍵比賽中,上半場球隊又多次暴露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場上缺乏溝通。
足球是團隊運動,十一名球員同時在場上比賽,如何保持步伐一致,如何有效分工,如何協同保護,這就需要每一名球員彼此間保持着良好而有效的溝通。
但問題來說,這種溝通可不是簡單喊一句這麼簡單。
足球場上的一切瞬息萬變,如何保持及時而有效的溝通,這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比賽勝負。
例如上半場張林凡的那次失誤,這確實是右後衛自己的一次失誤,但問題是,黃柏文就沒有責任嗎?他明明已經要跑過來了,為何沒有及時把自己的意圖傳遞給隊友?
張林凡的判斷失誤,背後所反應出來的卻是國家隊整體的溝通障礙問題。
那要怎麼建立起足球場上的有效溝通?
這就需要球隊上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人人都一清二楚的溝通機制。
很簡單嗎?
不,很難。
還是張林凡的那次失誤,如果黃柏文回撤時,喊了張林凡的名字,再把自己的意圖喊出來,先不說在當時球場內人聲鼎沸的環境裏,張林凡是否能夠及時接收到信號,就算他聽到了,他還得反饋到腦子裏,再通過腦子進行分析,最後做出決策判斷。
而事實上,等到他做出決策判斷時,往往也已經來不及了。
從接收到信號,到做出決斷,這一段時間被稱作為反應時間。
很明顯,傳統的溝通方式運用到足球場上是行不通的,因為反應時間太長了。
所以,就得運用一種類似於手勢、暗語之類的方式,在確保隊友能夠清楚接收到信號,同時還要儘可能縮短隊友的反應時間,確保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
這就有點類似於特種部隊作戰時運用的手勢暗語。
但很明顯,中國隊在球場上的溝通方式是很成問題的,這也是高寒在過去一段時間努力在研究和打造的,但至今為止,他和所有球員們都還在共同努力。
同樣情況還存在於俱樂部,只不過俱樂部引進了很多外籍名帥,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細節,再加上長時間相處,使得他們在這一塊反而走在了國家隊的前面。
高寒非常清楚,如果中國隊能夠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不說上半場的那個失球,就算是一些韓國隊頗具威脅的進攻,都能夠被及時化解和遏制,場面會比現在好看得多,有威脅的反擊也會更多。
溝通僅僅只是組成比賽的一處細節,很基本很關鍵,但卻毫不引人注目,類似於這一種還有很多,高寒都沒有辦法一一詳細說出,只能慢慢靠時間去改進這些多年遺留下來的問題。
而這些所反應出來的問題,就是中國足球的落後。
那中國隊是否真的就戰勝不了韓國?
過去幾十年的恐韓症,讓所有人都缺乏這樣的信心,尤其是韓國和日本在亞洲和世界盃賽場上的出色表現,都讓所有人更加篤定這一點。
可高寒得出的結論是,不!
中國足球產業是落後,中國足球確實存在着一大堆的問題,但中國隊並非戰勝不了韓國。
但這種話靠喊是沒有用的,哪怕是國家隊的國腳們都心裏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