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別看高務實在禁衛軍京北大營已經比較詳細的與軍方高層議論過了軍改事宜,但那其實只是和邊軍系實力派將領——他們同時也基本代表了各地將門——大致說明改革方略,並沒有與軍方的另一派重要人物們交換意見,這在政治上自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次日一早,高務實趁着今日並非內閣執筆的空閒,又與靖難系在京勛貴們約好在五軍都督府會面。
如果說邊軍將門要說服的地方主要在於各大甲種、乙種軍的利益分配,那麼勛貴們的要求則大不相同。勛貴們從高務實多年前的京營改制起就已經很清楚自身定位,他們現在早就自覺地不參與「一線野戰部隊」的具體軍務,如今主要負責的項目差不多應該說都是後勤和財務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高務實要說服他們自然就要傾向於讓他們明白,此次軍改不會讓他們在財務、後勤體系方面的利益受損——至少不會嚴重受損。
按照新的軍事單位分級,甲種軍屬於核心野戰軍,是大明朝廷對外作戰的主力部隊,而乙種軍則分兩個層面。
距離邊疆較近的乙種軍需要有配合甲種軍出擊境外的能力,而設置於廣大內地的乙種軍則屬於鎮壓叛亂的主要戰力——當然,有必要的話甲種軍也可以內調平叛,不過一般而言這應該是不需要的。
簡單來說,甲種軍屬於對外作戰的主力,乙種軍屬於對內平叛的主力。這兩者實際上都要求具備野戰決勝的能力,只是前者要求更高,後者要求稍低。
既然這兩者都需要野戰決勝,那麼直接管理權或者說統兵權當然就得被將門拿走,勛貴們有自知之明,他們不會參與,也確實沒能力參與。
然而在此之外則還有規模龐大的丙種軍。
之前說過,大明的軍隊除了獨一檔的禁衛軍66598人,就是編制規模大概為50萬的甲種軍,以及編制規模大概在67.5萬的乙種軍。除此之外,剩餘其他兵力統統歸屬於丙種軍。
有人可能納悶了,以上「三軍」就已經超過124萬之多,大明還有「其他兵力」嗎?當然有的。大明在永樂年間全國理論兵力曾經高達280萬,而眼下的紙面兵力也有230萬以上——當然,你要討論缺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高務實之所以要軍改,其中一個方面本來就是要解決「缺額」問題,所以他才不在乎當前到底缺額有多大——不管現在缺額多大,反正將來不准缺額了。
當然,高務實也不是要讓這剩下的八九十萬人真的都去做脫產士兵,如果這樣操作,那他這個戶部尚書非得一夜白頭不可,根本養不起嘛!
所以他的處理辦法十分簡單:照抄京營制度。換句話說,全國兵力在去掉「三軍」之後,剩餘的「丙種軍」要全面轉成「生產建設兵團」。唯一的區別只有一點:丙種軍要承擔「危急時刻充實乙種軍兵力」的預備役任務。
這麼做實際上是一邊給甜頭,一邊提高要求。在高務實參政之前,大明的普通軍戶其實早就沒有什麼戰鬥力了,主要作戰兵力基本都是各大將門的家丁軍配合尚有一定戰鬥力的邊軍形成,內地的衛所只能用兩個字形容:稀爛。要不是這樣,幾十個倭寇就敢殺到南京城下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
而現在,高務實要求他們能夠在必要時刻充實乙種軍,這就意味着他們每年多多少少要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最起碼簡單的軍令要能聽懂,簡單的列陣、瞄準、開槍要有個架勢,至於體能問題高務實反倒不擔心,一群平時負責「建設」任務的人,體能怎麼着也應該是能湊合的。
這是提高要求,那麼什麼是給甜頭呢?勛貴們都在京城,控制京營生產建設兵團並不難,但各地衛所都轉成生產建設兵團之後,他們可是控制不過來的。
不過這其實不是問題,地方官還要給京官上「炭敬」、「冰敬」呢,你地方上的生產建設兵團能不給執掌五軍都督府的勛貴們上貢?所以,只要高務實確定五軍都督府有領導全國各地生產建設兵團的權力,以上這些實際上就都解決了。
當然,高務實也不能指望勛貴們和地方衛所指揮使們的節操,因此該派設的財務監管人員必不可少,否則讓這些人自己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那肯定和沒改革一模一樣。
勛貴們固然是高務實多年的「忠實